首页 王维德美术作品 新闻资讯 视觉设计 印象固原 给我留言
通过阿里旺旺联系我们 通过QQ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请输入要搜索的内容:


标题搜索 内容搜索

  
热点文章
  

黄土情——素描王维德(2007年9月11日《固原日报》)
发布时间:2007/9/13 16:58:21   阅览次数:6859   来源: 固原日报
文字〖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 刘国龙    

  关于王维德的采访约莫在半月之前,记得是夏末,天色暗淡,铅色的云,来雨的意思,欲言又止。在这个城市中心一座高楼的顶层。屋内的几扇窗开着,四壁非常齐整地悬着画作,水粉画、版画、油画,不一而足。棕色的木质家具,纤细流畅的花草,颇有些意味与格调,令人沉静。客厅中央一块塑料地毯上,散落着几件玩具,孙女王奕璇轻揉惺忪的睡眼,孙子王奕琦摆弄着一辆卡车模具。

印制版画

王维德在印制版画《顽犊》

  退休之后,王维德除了画画以外,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照料两个孙儿的身上。于是,每天简单画几笔,出门买点菜,吃完午饭略作歇息,醒来读几页书,再画几笔,到下午五点钟光景,去幼儿园排队,和许多人一样接孙儿。客厅面北的一间是书房,临窗一台厚沉的案几,案几之上,一盒刻刀,几杆画笔,两三张雕过的画板。一个书柜,上面画册、画史居多。一张单人床,素色床单。

  王维德缓缓落座,头发斑白,眼神沉静,面容慈和,暗灰色衬衫,两臂落于扶手之上。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印泉曾用八个字概括王维德其人与艺术:“平和蕴藉、恬淡儒雅”,贴切与精确自不必说,而我觉得更浓重的是一股谦和之后的内敛之气,犹如清风拂面而来。

  王维德能够进入绘画世界,源于一个时下广为流传的说法:人生会因为一句话甚至一个信念改变命运的轨迹。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一堂美术课上,他的一幅画作得到了老师路玉林的赞赏,画作上有一座房子、一棵树,得了98分,这让王维德内心产生深沉感动的同时,艺术的种子也就此埋下。于是,感恩、勤奋、温和这些可贵的品质在他内心默默生长,枝繁叶蔓。

  1960年,王维德就读固原师范,学习师范教育专业。入校之初,原本报到的52人,仅剩下26人,原因是正逢上山开荒,每天寡淡的白米稀饭加上苦苦菜让学生们无力应付接踵而来的活计,一个月后开课终于改善生活,而若下放农村,王维德将用单薄的身体面对另一个世界的沉重与苦难,对此他心存感恩。19岁那年,师范毕业的他来到原州区第二小学当了一名教师,令他颇为感念与深谢的是,他能够有缘与老师凌世广共事,因为在美术方面,凌作为当时固原第一位科班出身的教师有些名望。在那个年代,王维德和许多搞美术的人一样,大办墙报。

  1968至1969年,王维德加入“敬绘毛主席画像小组”,照他的话说,“这确实是实践练兵的好机会,毛主席曾经说过,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深以为然。两年之间,他画了近40幅毛主席像,大约5天画一张,最大的有4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6平方米。那时,城市中心有一间300平方米的画厅,而要绘制一张大幅画像难度非常大,最高的一次用6层椅子支撑起来,就这样,画不了几笔,就从高处摸下来,站在远处看看效果,继续爬上支架,一笔一笔地画。1970年,王维德调入原州区文化馆,一边做群众美术工作,一边精心学习作画。工作之外,他每天或在室内进行人物写生,或去郊外描摹风景。1980年的时候,医疗改革、知识青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一系列题材,进入他的画作。

  19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涌来,一些搞绘画的人转向了其他画种,努力与市场接轨,而王维德没有转舵。他说:“我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是黄土地养育的山里人,我了解自己的家乡,熟悉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也深知美就在家乡的山塬河川。黄土丘陵起伏的山塬间,重重叠叠的山峦屏障,气势恢宏的沟壑,蜿蜒迂回的羊肠小道,构成了自然的曲线美。还有那道道山梁,层层梯田,构成了敦厚凝重的色块,黄土地的自然美与人的功绩天人合一,呈现出五彩的旋律,这些常常让我陶醉。历史的遗迹与进步形成的反差,颇具趣味,生态的平衡与失调却让人深思。在民间丰富文化积淀的背景下,黄土地的题材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如若转移,我将不能如此地亲近黄土地,也将难以找到适合自己艺术生命的坐标。”

  听完王维德的故事,不能不感动于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画作。而看完以后,又难以抑制内心追寻净洁的渴望,让人想把身体和灵魂沉入一潭清澈的水中,惬意地清洗,那里有俊朗的树林,遍地青苔,蓝得动人的天空。尔后,那些画作犹如一簇咸味充足的青草牵引着我的思想羊只在光影之间行走,我又重温了一遍《黄土地》与《我的父亲母亲》,我重又想起那些风景,那些青春,那些年景,清朗的冬日,沉默的村庄,褐色的木桥,芒草长满的山坡,残存的落雪,木屋,栅栏,树,一位少女的宁静守望。这样的作品展现了人们灵魂深处最为真切、最为纯粹、最为可贵的亲近,其实,倘若用真情尽力接近王维德的绘画世界,你会感到一股明朗之后的凝重,王维德是那个世界的散文家或者诗人,他平和蕴藉、恬淡儒雅的身后有着一种不易觉察的浪漫,一种含而不露的温情,一种不与人争的宽和。

  曾在不经意间翻到一张折页,暗红色封面与封底,上书“王维德版画油画回顾展”,黑白相间,打开来有当时文联领导题写的前言,后面是画作的目录,记录了1999年秋天之前王维德创作的一部分成果,而浏览这些题目会产生一种阅读的愉悦感,每个标题都有着散文和诗歌的气息,仿佛一条文字的河流在静静地流淌,保持着对世间、人生、自然的描述和表达。《高原麦场》《汲水》《归》《雪谷初醒》《莲池》,宏大有山塬天色,细微有林木细流,文字如画,画入字间,浑然天成。非常荣幸与巧合的是,在王维德2006年出版的画集中,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印泉撰写的序言有一部分便是用那些标题连缀成段落,如同散文的章句,意涵之深,用笔之精,令人折服钦佩。而我总在做着这样一种假设和想象,王维德若在人生的最初写起文章,他的文字到如今定然颇具水准很有力量。

  其实,这篇文章是早该完成的,但在我的内心总有一种顾虑与惶惑,我记得,在构想这篇文章的日子里,自己每天带着王维德老师的画册,穿行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里,随时会有零散的字句浮出水面,让我感动,我生怕写得泛泛而粗糙。而惶惑之处便是,在艺术的殿堂里,我始终落寞地立于门外,对于艺术的评谈更显得鲁莽和故作深沉,但艺术浓重的力量如同一壶乡愁,让我沉醉为之,我感念那些永远给予人们思想与力量的大师。(2007年9月11日《固原日报》)


上两篇同类文章:
  • 创作独版版画《山花儿》
  • 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


  • Copyright 2000-2024 GYART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黄土情 GyArt.com 固原美术网   宁ICP备05001402号